青春岁月

卷首语

  • 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正>“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2022年15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视野

  • 姘佣(上)

    晓晶;

    <正>一、寒露2019年,10月3号,凌晨一点半……叮铃铃……手机在耳边低声急促地响起;涵珺一把抓起枕头边的手机,低低地“喂——”了一声。“老婆,胃又痛的不行了。”“能坚持到天亮吗,儿子今天开始上补习课,我五点给做好早饭,马上过来接你去医院?”“有点坚持不住,我想去看急诊。”

    2022年15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实的回归与先锋的沉降——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高升;

    <正>余华因先锋性的写作在八十年代的文坛有了盛大的“亮相”,形式实验与言语革命赋予了其小说以突破性的质地,使其与先锋作家们一同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拨与对现代主义的拥入。及至九十年代,随着狂飙突进的先锋思潮日渐落幕,余华的创作逐渐呈现了归返现实生活,向现实主义沉降的趋势。然而我们却不难发现,余华的文学转型似乎仍带有“走向何方”的困惑,他对现实的“正面强攻”仍存有先锋写作的特质。

    2022年15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光中黄河形象的文学书写

    金紫玥;

    <正>黄河九曲,蜿蜒于华夏沃土之上,孕育了刚毅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启迪历代文人袅袅文思。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潇洒,王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张养浩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忧伤,现代诗人光未然也有“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的浩荡。余光中先生曾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余光中笔下的黄河是疼痛的,这份疼痛来自时间上的民族血泪交织带来的疼痛,还来自空间上远离祖国不得归的游子之痛,体现了对历史和命运的追问。据前期了解,

    2022年15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林黛玉的性格特质“小性儿”

    孟嘉琪;陈皓洲;

    <正>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曹雪芹最倾心刻画的“第一女主角”,拥有着众多读者的喜爱。然亦有许多人批判林黛玉爱使“小性儿”、性格尖酸刻薄等等;《红楼梦》原文之中有五处也明确地提出了林黛玉“小性儿”。林黛玉因其“小性儿”似乎输给了同为十二钗之首的薛宝钗。而通过细读林黛玉“小性儿”的实质,不难发现,林黛玉实际上并非无理取闹、爱发脾气。“小性儿”从深层上来说,其实是出于维护自身的合理需要而表现在言语上的一些尖锐。“小性儿”一词也并非贬义词,“小性儿”并非是指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隘,它可以大致定义为林黛玉与贾宝玉以及其他姐妹之间闹小别扭时或者是维护自身需要时,林黛玉所做出的言行举止。

    2022年15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春旗帜

  • 《觉醒年代》中红色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表意机制探析

    白寒冰;

    <正>一、红色文化的学术溯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重要文化资源,目前,红色文化宣传、红色形象在树立过程中遭遇瓶颈,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运用的符号形式,探析其表意机制便尤为重要。《觉醒年代》自2021年播出就引起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觉醒年代》中多元化符号的建构,从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构成理论探析这些符号在传播红色文化时的意义表达,进一步从符号文本编织、发送者传达符号和接收者接收符号三方面为红色文化符号的建构建言献策。

    2022年15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旅印象

  • 西津古渡,一眼千年

    刘润东;

    <正>江苏镇江,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小城,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景色十分宜人。西津古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镇江文物古迹和文化胜迹保存最为丰富和完好的历史遗存,也是镇江“文脉”之所在。西津渡,古时候是一处渡口,现在位于镇江云台山脚下。据记载,早在东汉时期,西津渡便已经成型了固定航线,到了三国群雄争霸的年代,东吴水军驻扎在此,牢牢地扼住这条南北水上交通要塞。相传,周瑜火烧赤壁的计谋,就是在此地的蒜山与诸葛亮商定的。西晋永嘉年间,大批北方人南迁移民,他们也几乎都是从西津渡上岸的;后来在唐宋战乱时期,西津渡因地理优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西津渡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进更替。

    2022年15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杂谈

  • “互联网+”背景下四川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郑嫣洁;

    <正>四川省作为民族大省、人口大省,其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且极具民族特色。自古以来四川省成都平原水资源充足,物产丰富、土壤肥沃,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发展以及独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性的优越条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迁居于四川,其文化发展也逐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性,其中以古蜀文化、羌族文化以及藏族和彝族文化较为突出,且在经过无数先辈的打磨后才形成了目前四川省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受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以及省内自然灾害的制约,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2022年15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电竞文化的突围——以英雄联盟为例

    石凤;

    <正>电子竞技由电子游戏发展而来,结合了电子游戏的娱乐精神,同时蕴含着体育竞技的奋斗拼搏精神。其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多年,长期以来被污名化、边缘化。如今,电子竞技作为一项体育竞技赛事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市场化、职业化历程。随着产业的发展,电竞文化也逐步打破青年亚文化的圈层,走向了大众文化的怀抱,活跃在大众视野中。

    2022年15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老照片探究扬州婚俗文化的变迁现象

    余娜;杨红;

    <正>风俗是由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礼仪、风尚和传统习惯的总称,它可以说是时代与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生活在其中各式各样人的面貌,更是民间文化的立体反映。婚俗作为风俗的一种,凝聚了人们在长年累月的婚姻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和习俗。老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自然由此孕育而生的婚俗也具有不同的内容。扬州,地处江淮之间,融汇了江南江北的风气,它的婚俗文化是特定地理环境作用的结果。借助老照片定格的扬州记忆,探寻扬州婚俗文化的变迁现象,从而将时代中的扬州生动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2022年15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新面子理论看中西方社交媒体的差异

    夏欢;

    <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双方在很多领域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化也使得中西方存在着不同的面子观。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在中国与西方都使用的社交媒体“抖音”,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以面子协商理论为基础,选取社交媒体中东西方都使用的抖音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在国内版抖音和国际版抖音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面子观:中国崇尚权利、地位,追求积极的面子需求;而西方则崇尚自我、独立,追求则不是积极的面子需求而是消极的。

    2022年15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电影特色词汇英译研究——以《唐人街探案3》为例

    刘萌萌;

    <正>电影作为文化传播最有效便捷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而字幕翻译是文化传播能否实现最大化的关键,中国电影涉及很多独有的特色词汇,这些特色词汇翻译得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国外观众对电影的理解程度,进而影响对电影的喜爱程度。文章以《唐人街探案3》影片为例,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对此部电影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国字幕翻译研究提供帮助与借鉴。

    2022年15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议日本传统习俗元素在服装中的演变及其应用

    彭丽萍;

    <正>传统是指自古以来人们接受的惯例,模式,倾向以及血脉等有形或者无形的系统,民族社会团体通过漫长历史的演变培养起来的信仰,风俗,制度思想,学问,艺术或者是以其为中心的精神文化。日本的设计发展不断受到外来设计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日本的设计是建立在大量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与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融会贯通,形成日本设计中特有的双轨制现象。日本的设计中,

    2022年15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史海钩沉

  • 崔浩被诛原因新探

    王炜玮;

    <正>对于崔浩被诛,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今从崔浩自身为人处世不足以及世祖其人刻薄寡恩这两点主观因素着手,稍做讨论。一、崔浩为人处世不足崔浩是北魏政权中的核心决策人物之一,“才略之美,当今无比”,他具有很高的封建文化素养,在政治、军事上有前瞻性的眼光,这是他受几代统治者宠任、重用的底气。

    2022年15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作品赏析

  • 谈《史记》中的儒家人物形象

    王若夏;

    <正>史记是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儒家人物形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在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们,司马迁对这部分人大多持赞赏的态度,第二个阶段便是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虽然为这个时期的人立传,传体大多贬斥。在历史上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被司马迁称之为是至圣,是其史记中人物出现最多的一位。

    2022年15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中的记忆与遗忘

    向小可;

    <正>石黑一雄2015年的作品《被掩埋的巨人》承袭了其前几部小说对个体如何面对伤痛记忆所展开的探讨,并进一步创新性地书写了集体的记忆和遗忘。关于如何面对共同的创伤历史,小说通过写个体层面埃克索夫妇面对要不要恢复记忆的矛盾态度与自我和解,和集体层面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对待创伤历史的两种策略,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到底应该忘记什么,记住什么的人类命题。该作并非将遗忘与记忆完全置于对立面,而是在探寻一条超越二元对立的解决之道。

    2022年15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大观

  • 舞台表演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探讨

    程姝婷;杨欢;

    <正>对于表演艺术而言,演员是“灵魂”,舞台是“肉体”。只有二者契合,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表演艺术中,演员要努力克服人物形象塑造的不足以及舞台道具、场景的限制,通过台词、形体动作、微表情等表演技巧尽可能地将最好的表演效果展现出来,进而让观众明白表演的内容及其意义,形成情感共鸣与思想交流。作为表演艺术的重要构成成分,人物形象塑造不仅在表演效果呈现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本身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包括但不限于帮助演员全面了解表演艺术的剧本角色、提升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提升演员舞台表演的综合素养等三方面。因此,本文分析了人物形象塑造与表演艺术中的内在联系,总结了人物形象塑造在表演艺术中的价值,提出了表演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提高人物形象塑造在表演艺术中的地位,进而提升舞台表演“鲜活度”。

    2022年15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艺术之旅”之当代视角下的传统筝乐综述

    肖艳;阴明娟;

    <正>在当代古筝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下,演奏风格产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当代视角下的传统筝乐研究,是音乐表演理论中关于演奏风格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三个关键词的概念、涵义的界定和六大中国传统筝的渊源、音乐特征及技法特点的分析,引发了我们是否应回归传统筝乐的讨论及对当代视角下传统筝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更是一次对传统筝乐的致敬。

    2022年15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在声乐表演中塑造人物的性格

    罗文婷;

    <正>成功地塑造角色形象是声乐表演的核心,而塑造人物性格可以决定角色的形象塑造是否成功。随着我国大众对艺术消费的需求在逐渐变化,在声乐舞台上的演员的表演技巧也要更新。只有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好人物形象。要统一人物和演员的性格,只有这样演员才能更好地诠释角色。因此演员要对所扮演的角色的生活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

    2022年15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圆号声部在管弦乐队中的多样性

    曹雨泓;

    <正>最早圆号是出现在欧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圆号在演奏中的使用也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圆号的音域是非常宽广的,音色也较为多变,圆号能在管弦乐队中起到声部转换的桥梁作用。圆号声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不仅能在管弦乐队中表现出音响特性,还能融合其他的乐器声部,形成具有穿透力的音乐。为了展现出圆号声部的魅力,需要演奏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乐器演奏的基本功,并且还要有灵活与快速的判断能力,能够把圆号的过渡连接作用在乐队演奏过程中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充分地在管弦乐队中发挥出圆号声部的音色特点,演奏出优美恢宏的音乐。

    2022年15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数字影视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考

    张箫;

    <正>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并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并在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和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中,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有条件地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现代先进技术推动数字影视产业创新升级,并更好满足现代人们多样化影视文化需求。

    2022年15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戏剧表演中的台词节奏与情感表达

    杨阳;

    <正>戏剧演出一般都是运用动画、语言、舞蹈、歌曲等艺术表现形式的舞台演出,戏剧可以分为话剧、戏曲、舞蹈、音乐剧、中国戏曲等。台词是戏剧演出语言的主要成分之一,而戏剧演出台词的节奏和情感的表现也是一门科学和技术,不同的节奏和表现方式可以更明显地反映出表演者的表演经验和表现手段。经验丰富的演员,可以按照演出情境不同做出合适的台词节奏和情感表现,就算是相同的台词也可以表现出不同样的情感,给台下观众的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台词的情绪表现,与演出情境也是密切相通的。本文针对戏曲演出中台词情感与节奏的表现加以介绍与探讨,经过进一步的剖析与研究,能够有助于演员深入掌握戏曲演出的内容与精髓,才能更好地在舞台上展示自身风格,找到属于自身的灵感。

    2022年15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北秧歌的艺术魅力与传承

    王真姊;

    <正>陕北秧歌是陕北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存,是陕北人民顽强、勤劳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写照,是黄土儿女勤劳、乐观、向往日月甘甜的情感表达。除了延安时期的少数传统剧种和新秧歌剧种外,大多数秧歌唱词和词组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与传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陕北秧歌如今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节假日的必要节目。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陕北秧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2022年15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发展民族音乐思考

    张亚莉;

    <正>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发展大国,自身蕴含的文化内涵不计其数,“民族音乐”便是其中的一种。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情感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历史乃至世界层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自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国音乐文化开始互通,中国文化开始走向国际,世界各国家的音乐文化也不断涌入国内,在跨民族、跨国家的音乐文化熏陶下,社会民众得到了情感上的丰富与升华,

    2022年15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域外采风

  • 马达加斯加:印度洋上的诺亚方舟

    孟新宇;

    <正>马达加斯加是非洲第一大岛,也是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孤岛,被称作印度洋上的诺亚方舟。作为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岛屿,它却在绵延5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交错演变出了雨林、沙漠、草原、山地、卡斯特、高原等地貌。由于地质大多由火山岩构成,含铁量丰富,马达加斯加的土地呈现红色,从空中望去,郁郁葱葱的稻田、明黄的屋顶和橘红色的道路编排出了最迷人的景致。

    2022年15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友元组画《高天厚土永不忘》欣赏

    <正>组画《高天厚土永不忘》共四幅图,第一幅,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第二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第三幅,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第四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组画上方远景用淡墨绘长城,比喻人民军队像长城一样高大雄伟、坚韧不拔;下方绘松、梅、菊,寓意天下乡亲的崇高品格。整个组画艺术地诠释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形象地告诉人们,我们的国家、军队强盛了,但天下乡亲不能忘,高天厚土永不忘!

    2022年15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