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晨璐;
<正>文学中的乡愁大体可分为三类:小乡愁、大乡愁、文化乡愁。小乡愁指的是因离开家乡与亲人而产生的思念;大乡愁指这种思念由家而国、由亲人而族群;文化乡愁的含义则更加宽广而深远,不仅包括简单的去国怀乡之愁,更多的是对孕育自己的那种文化根植认同感与归属感,因其兴衰变迁而深切感怀。在白先勇的世界里,三种乡愁既层层递增、又相互渗透。白先勇的乡愁是深入骨髓的。他自小便辗转多地,路途辗转之漂泊、异域文化之冲击,使白先勇心里勇气一股挥之不去的乡愁。其大多短篇只涉及两个层次的乡愁——“台北人”主要指“我们的父辈”,离开大陆的家乡和亲人,迁徙台湾
2023年05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仰霄;
<正>英雄自古以来便作为人们所崇敬的人物对象存在,纵观人类文明史,“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虽然在文化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但对英雄的崇拜,对英雄主义的认同性却是一样的。”在电影这一艺术门类诞生之前,各种英雄形象便早已通过民众的口头相传或文学叙述被大众所熟知,中西方的神话史诗等更是通过英雄主义叙事来向受众传达其精神与思想价值,《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都是通过刻画英雄人物拯救世人来完成情节建构,同时表达出直面困境、不畏艰辛的故事内涵,古希腊神话在对奥林匹斯山神明进行神性描绘的同时,也赋予他们人性,使得他们在人们眼中更加真实。英雄成为一个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对人们
2023年05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琦;
<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莫言的乡土文学创作日趋活跃。《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优秀作品相继发表并引起文坛轰动。其创造多以描绘家乡高密的民俗见长,流露出“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只是载体,而且是本体。语言具有文化性,方言具有地域性。方言不仅仅是地域共同语言在日常语言应用中的符号载体,更是一个地域独有的文化风俗的映射和反映。通过研究《红高粱》小说中的方言词汇的应用,剖析背后所蕴含和折射的高密东北乡独有的地域文化,感受莫言独创的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高密东北王国。一、高密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023年05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梓航;
<正>《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小说以二十世纪初的都柏林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此的都柏林人的生活面貌。《都柏林人》中刻画了很多女性人物,作者乔伊斯结合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爱尔兰女性的生活状况。这些女性大多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如同浮萍一般,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所裹挟着艰难前进。那么这些“力量”究竟是如何作用于都柏林的女性并影响着她们的命运?笔者将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视角对此进行解读。福柯将现代权力特点进行总结,提出了凝视、话语、规训等多个权力作用因素。本文选取《都柏林人》中《伊芙琳》《寄宿公寓》《泥土》和《母亲》四
2023年05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秦熠;
<正>《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文辞清新流利,情感顺畅动人。文中描述了归有光个人的心声,写下了他少年意气风发的心愿,哀悼了逝去的亲人,表达了对身边人的深切感怀。散文传递的悲喜情感十分真实,有甜美柔软的一面,也有凄婉苦涩的一面,读之令人久久不能平静。本文对其进行文学评析,旨在探讨《项脊轩志》中的真挚情感。一、《项脊轩志》的创作背景孕育在生活中的艺术都是美的。《项脊轩志》之所以能千古留名,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作者七岁入学,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二十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这个时期的
2023年05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妍;
<正>“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源自我国南北朝时期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创作团队依托这个传奇故事,完美刻画并展现了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伟大女性的形象,这一女扮男装角色的塑造,使人摒弃“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古代封建思想,从而弘扬“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爱憎分明、精忠报国”的民主精神。影片中花木兰面对女巫斩钉截铁的台词:“我的归属就是为国家而战,保护皇上”,可见她是一名内心坚强、意识超前,有胆识和谋略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在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创作中,以鲜明的“中西元素”融合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细
2023年05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金雪;
<正>克尔凯郭尔是19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哲学家之一,建立了作为主体思想家的人生哲学和生存美学。他主张以诗意的生存与世界相遇,感受生存中的美好。本文尝试通过《非此即彼》和《存在的勇气》中对美学生活、美学体验做出审美焦虑的进一步探析。一、《非此即彼》中唐璜的徘徊1、《非此即彼》的缘起克尔凯郭尔的父亲迈克尔在1813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七个孩子,身为虔诚基督迈克尔对克尔凯郭尔的一生影响巨大。迈克尔出生于丹麦荒凉的日德兰半岛,他年轻时生活贫困荒岛放羊,于是悲从中来苍茫天地里说出许多对上帝的不敬之
2023年05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子亭;
<正>《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女主角费尔明娜·达萨和男主角阿里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最终走到了一起,从中反映出了两人对爱的不同观点;同时,两位主人公的亲人也展现出了不同形式的亲人之爱。本文将基于艾瑞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对小说中出现的不同形式的爱进行分析。一、作品介绍《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该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
2023年05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兆锐;
<正>芥川龙之介的《蛙》在绿草丛生的池塘上演了一场捕食者与被捕者的故事,蛙群接连不断的高呼声最终吵醒了蛇。在万物宁静时,蛇突然冲过去吃掉了正在宣扬的蛙。《蛙》以童话式叙述展开了蛙的迂腐狂欢,以至于产生不幸悲剧。看似发生在动物之间的事,其实正是对人类社会现状的揭示与反思。本文将分析蛇与蛙的形象,揭示《蛙》动物叙事中的深层内涵,并在它们的对立关系中揭示万物存在的本质。《蛙》是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其内容风格、主题意蕴都有着丰富的深刻内涵,同时其艺术特征也体现出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典型特征。小说主要以蛇和青蛙为故事的主人公,通过重复、叠加的手法表现了荒诞的风格,读起来给
2023年05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